首页>资讯 > 正文

潮声丨总书记在浙江时为何关心这个湖?杭州唱响“西湘记”有深意

潮新闻 执笔 张留 共享联盟·萧山 蔡卡特 毛越

有人形象地形容,如果把奔腾的钱塘江比作一条龙,西湖和湘湖就像两只眼睛,都是浙江的点睛之笔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擦亮“双目”,杭州要干一件大事。

6月28日,一场以唱好“西湘记”、缔结“姊妹湖”为主题的战略合作仪式在杭州举行。隔钱塘江相望的西湖与湘湖跨江认亲,这对于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意义非同小可,或将在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中寻找新的杭州坐标、浙江坐标。

牵手,构筑人文叙事的新空间格局

“历史文化名城是杭州的‘灵魂’”。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,曾在一年时间,两次调研一个人文名湖——萧山湘湖。2006年4月14日,他在调研位于湘湖的跨湖桥遗址时叮嘱道:“要深入研究跨湖桥文化,把它发扬光大。”

除了西湖,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为何还如此关心湘湖?

历史上,西湖与湘湖都是钱塘江的潟湖,一北、一南,镶嵌在绿色之中,恰似一对碧玉。清代《萧山县志》中就有记载,时人多称西湖与湘湖系“姊妹湖”。自古以来,这对“姊妹湖”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,李白、陆游等著名诗人,都在此留有不朽诗文。

人文山水,是西湖与湘湖永恒的生命力。两湖合流,又绝不是简单合并同类项。

杭州从“西湖时代”迈向“钱塘江时代”,正所谓“一江春水穿城过,两岸风光各不同”。

“从杭州原主城区看,湘湖位于南岸。但从大杭州看,湘湖与西湖很近,都处在中心区域。”中国旅游集团专家委员会成员、原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党委书记李虹告诉记者,“西湘记”将顺应杭州城市格局拓展的需要,构筑一个全新的空间格局,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开放、多元的浙江和杭州。

这个观点与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、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黄亚洲不谋而合。“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禀赋,所以我们经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。”黄亚洲认为,只要把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内涵挖掘出来、把核心找到,杭州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,为建设中华现代文明作贡献,就有了非常广阔和非常坚实的内容。

而“西湘记”,显然承载了厚重历史和精神积淀,为杭州乃至浙江的人文叙事,打开了全新的空间格局。

还湖于民,先行唤醒赓续历史文脉的自觉

举世闻名的西湖,用免费开放,展示了杭州还湖于民的梦想。

2002年,习近平同志履新浙江在杭州调研的第一站,就选在了西湖。也就是这一年,杭州拆掉西湖围墙,成为国内第一个向全国游客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,还湖于民的梦想由此成真。在习近平的关心和指导下,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共修复、重建180多处人文景点。如今的西湖,已然是杭州的流量“收割机”,每年都能带来数千万人次的游客量。

湘湖,点亮了杭州又一个还湖于民的梦想。

2003年,湘湖保护与开发工程实质性启动,历经20年的持续建设。从2006年一期恢复湖面1.2平方公里,2011年二期恢复湖面2平方公里,2016年三期恢复湖面2.9平方公里……如今的湘湖,已经从早年的污水横流的砖瓦厂,恢复了6.1平方公里的葫芦状水面,建成核心景区总计18 平方公里,并在2015年成为首批“国家级旅游度假区”。

“湘湖和西湖,都是浙江还湖于民的点睛之笔,在理念上高度一致,体现了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务实精神。”李虹高度评价湘湖保护与开发工程的意义。

这样的自觉殊为难得。因为这项工作启动时,萧山工业产值在浙江第一个迈过千亿大关。在那个粗放型经济高歌猛进的阶段,萧山却相继在湘湖投入了数百亿元资金,重塑了生态环境和文化形象,打开了杭州乃至浙江人文叙事的新空间,值得给赞。

要知道,根据国际经验,一个地区往往要在迈入经济发达行列之后,才会唤醒赓续历史文脉的自觉。

不过,虽然湘湖实现了从复湖、建湖到成湖的破茧成蝶恢复了古时湖域,但始终没能像西湖那样成为天下的湖。

原因显而易见:西湖是千百年来历代人治水营城的结晶,而湘湖在工业化起步时,还历经了一定衰退期,尤其是钱塘江就像一道天堑,对两岸的地理与人文形成了天然阻断,且湘湖功能还不够齐全、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,跨湖桥文化也有待进一步发扬光大。

再唱“西湘记”,怎么唱?将会散发怎样的光芒?

“姊妹湖”全新诠释浙江人文基因

唱好“西湘记”,带来杭州乃至浙江人文基因新的诠释。

西湖、湘湖虽以“姊妹”相称,但文化本底却截然不同。

“西湖更多是脱胎于吴文化,讲究精致和温婉之美,和谐典雅,含蓄婉约,收放有度。”黄亚洲说。

“而湘湖,则是越文化的代表。”黄亚洲认为,湘湖出土了跨湖桥文化,在8000年前,这里的先民就在艰苦的条件下,划着独木舟求生存、求发展,这代表了开拓进取、刚健务实、勤思善变。

唱好“西湘记”,实质上是吴越文化的传承与发掘,构成了刚柔并济、大气开放、精致和谐的文化基因,首要之责就是西湖和湘湖充分借鉴、取长补短、错位发展。

西湖之长,就在于擅长讲故事。

西湖步步皆风景,处处是典故,吸引了巨量人流,给大杭州乃至长三角都带来了外溢效应。湘湖要取西湖所长,并接住巨大流量,就要善用“诗情画意”的手法,打造有吸引力的湘湖文化,并不断注入新元素,制造更多“年轻系”的“打卡点”,吸引眼球更吸引双脚。

当然借鉴并非简单模仿,需要各展所长。

毕竟,湘湖可不像西湖那样,城因湖而名、倚湖而兴、以湖为魂。实质上,湘湖距离城区还有一定距离,要靠流量思维摆脱“门票经济“,本身就是挑战,需要勇气,更需差异化发展,彰显独特的人文之盛。

“旅游业存在三个阶段。中国的旅游业,经历过了观光阶段,正处在休闲阶段,并向度假阶段转变。”浙江工业大学教授、浙江旅游投资集团外部董事梁雪松认为,这对于湘湖而言,是一个独特的机遇。

“立足湘湖丰富多元旅游业态打造度假品牌,的确是最优选项。”李虹也发现了湘湖这个比较优势:在早期,杭州主城区早期五星级酒店并不多,反而不是传统旅游目的地的萧山高星级酒店多。而在杭州以西湖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内,杭州乐园、海洋公园、开元森泊度假乐园、逍遥庄园等亲子度假设施集聚在了湘湖周边,初步形成了“核心景区+酒店集群+主题乐园”的度假产品体系。

依托湘湖的原有优势,湘湖完全可以擦亮“国家级旅游度假区”的金字招牌,打造一个人人向往的休闲度假胜地,进一步丰富休闲度假旅游基础设施,并且注重完善层级和梯次。例如湘湖边的老虎洞村,就可保留湘湖原住民特色,打造成像龙井村、梅家坞一样的大众消费好去处。

“西湖宜游,湘湖宜业。”在杭州市委常委、萧山区委书记王敏看来,两个湖在产业上也互为补充,要共同扛起为高质量发展勇挑重担、多作贡献的责任。特别是湘湖,随着世界旅游联盟总部、中国视谷等载体和平台落地,不仅要建设“人文景观湖”,更要打造“产业生态圈”,打造“世界级创新湖区”品牌,在最美的风景、最厚重的底蕴中创造最好的未来,大大拓展新时代“西湘记”内涵的广度与深度。

用浙江的文化张力增进文化自信

西湖湘湖缔结“姊妹湖”仪式上,萧山讲述了一个典故。

“湘湖于北宋政和年间,由杨时筑湖而成。当年,杨时拜见老师程颐时,程颐正在休息,又逢天降大雪,杨时在门外等候,雪积一尺都不离开,这才有了‘程门立雪’的千古佳话。”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的张文波说,这次签约地点选在西湖,就是带着“程门立雪”的满满诚意前来学习求教。

“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”。中华的历史文脉,在古为今用中提升文化张力、增进文化自信,这就是唱好“西湘记”不可估量的价值。

在塑造文化张力上,湘湖的确要向西湖学习。黄亚洲的祖籍就在湘湖边,他对湘湖文化如数家珍:相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就发生在湘湖城山;写下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”的著名诗人贺知章,老家就在湘湖笔架峰下……

不过,湘湖这些文化瑰宝,不像西湖那样只要置身其中就能想到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。湘湖的人文资源,当下面临着不出圈的尴尬,文化影响的范围和强度都有待提升。

怎么让湘湖跟像西湖一样,把文化张力做大做深做透?

“其实很多历史人文故事,都已经没有实物了,杭州唱好‘西湘记’最重要的意义,我认为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时保护和传承文化,推动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,清楚我们从哪里来,确定我们往哪里去。”李虹说,这就要求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,要用新的手法唤醒和增强文化自觉,实现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。

采访中,不少专家和干部都认为,湘湖要进一步加大文化的保护挖掘利用力度,全面承载呈现跨湖桥文化、越文化、宋韵文化等独特人文资源。按照西湖、湘湖协议,两地将共同挖掘和活化跨湖桥文化、钱塘江文化、浙东唐诗之路文化,丰富杭州城市名片,把文化的种子传承下去。

将“西湘记”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,与社会各界的期许不谋而合,还有一个关键途径,便是跨湖桥文化申遗。

针对坊间出现的杭州可将跨湖桥文化申遗的声音,中国美术学院教授、浙江省越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施加农认为,这还有待进一步考古挖掘、深入研究。

“当然,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,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,而跨湖桥文化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实物证据。” 施加农说,传统文化的探究、复兴及赓续,首先就必须要把点找出来,然后利用现有技术,慢慢去把整个的历史脉络串联起来,这个探究的过程,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,也将让浙江借由“西湘记”进一步推动文化复兴、增进文化自信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标签:

相关阅读